炫梦动漫
技术周刊订阅频道
发表主题 回复主题
  • 3583阅读
  • 0回复

[ ] 古代用“八百里加急”形容局势紧迫,这种传递速度到底有多快?

级别: 论坛版主
发帖
227
云币
443

大家都知道,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是没有汽车、飞机这些现代化高效率交通工具的,古人外出或者到另一个地方完成某件事,可以选择的余地并不多,条件好一点的可以坐马车、驴车,也可以乘船、骑马,条件不好的就只能选择步行了。

其实从现代角度来看,无论以上哪一种出行方式,速度都很慢,哪怕是速度相对最快的骑马,那也有马匹体力、粮草补给等前提条件,总体算下来效率也不高。

不过我们看影视剧的时候,一旦古代王朝遇到了什么危机的事情,又或者皇帝下达了重要的指示,就常常用“八百里加急”来进行传递,那么这种方式的速度有多快?又是如何实现的呢?

图片:骑马剧照

一、探寻古代的出行速度

1、古人的出行速度

在理清这个问题之前,大家要先知道古代人们赶长途的速度有多快,这里大慧举两个例子,清朝道光17年底,后来显赫一时的晚清重臣左宗棠还只是万千莘莘学子中的一员,这一年是他人生中第三次前往北京参加春季会试,出发地是老家湖南。

在出行前他雇佣了一个小书童,途径汉口的时候遇到了一样是进京赶考的欧阳兆熊,于是两人结伴而行一同赶路,道光18年2月,两人成功抵达北京城,整个过程耗时近3个月。

图片:步行进京赶考剧照

光绪14年12月20日,丁治棠从四川省出发,目的地还是到北京去参加第二年春天的会试,他是怎么走的呢?先是坐船到了今天的重庆,然后顺流东进再转为北上,抵达上海。之后辗转到天津地区,最终抵达北京的时间为光绪15年2月初,也就是说从四川到北京,他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。

不过大家要注意,这是坐船的速度,而且在长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顺流而下的状态,因此用的时间要比走陆路少许多,从湖南长沙到北京的直线距离大约在1350公里左右,也就是2700里,事实上算上其他折转的路途,真实数值肯定比这个要高。

左宗棠二人走了不到三个月,按照80天计算,那么每天基本就是44里路!所谓“八百里加急”就相当于古代人正常速度的18倍!

图片:坐船剧照

2、八百里加急的困难程度

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唐朝天宝14年,这一年里,唐玄宗的宠臣安禄山带领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镇发动叛乱,烽火立刻蔓延到不可收拾的地步,如此重要的军情可谓十万火急,地方官员开始启动应急措施——“六百里加急”,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件事告诉给远在长安的皇帝。

运送情报的人员骑着快马,挥舞着马鞭,一路上可谓“神速”,中途马匹体力到达了极限,就换成新马,而守护情报的人寸步不离,甚至吃喝也都在马背上解决,那么按照这个状态,多久能够抵达长安呢?

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,情报在安禄山范阳起兵的第六天送到了长安城,而两地的距离为3000多里,整体算下来,唐朝的“六百里加急”平均每天能够跑出来500里的路程。

有的朋友会有疑问,为啥不用“八百里加急”而是用“六百里加急”呢?首先,在唐朝传递重要信息时只有“三百里加急”、“四百里加急”以及速度最快的“六百里加急”,第二,以当时的交通道路现状来看,即便是设置了“八百里加急”,也根本无法做到。

图片:情报人员骑着快马剧照

二、如何完成“八百里加急”

1、现实的困难

那么在唐朝之后,信息传递的速度是不是有所提升呢?这里再举一个例子,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最为发达,文明进步最快的封建王朝,根据古籍《梦溪笔谈》记录,在宋朝的时候,官方最快的运输情报的方式为“日行四百里”,而且这个还不是随意就可以使用的,必须是遇到紧急战事的时候才可以启用。

到了宋熙宁年间,朝廷又增加了金字牌,这种可以日行到五百里左右,我们熟悉的高宗联合秦桧陷害岳飞事件中,秦桧一天之内连续给岳飞下了多达十二道金牌,就是这个意思。

在中国古时候的大部分时间里,就赶路的速度这一点来说,最快只能维持在六百里的速度,而且还是靠着一个驿站换一匹好马,最后马累死了,人也累残了这种代价换回来的。

所以历朝历代机会都有相同的规定,除非是十万火急的事情,否则不允许使用“六百里加急”,那就更不要说“八百里加急”了,影视剧中动不动就整这么一句,明显是不科学,不真实的。

图片:换一匹好马剧照

2、有利条件的保障

目前掌握的史料中只有一次使用了“八百里加急”,事情发生在清朝末年,时值慈禧太后生病,同治帝下了一道命令给山东巡抚丁宝桢,诛杀了安德海。那么不管是“八百里加急”还是“六百里加急”,事实上都超出了古人正常的出行速度,这一点是怎么样做到的呢?

这就要提到驿站这个机构了,关于驿站,最早出现在中国大陆上是在周代,《孟子》等典籍中均有记载,这种机构一般来说都属于官营,也只能用来传递和军事相关的情报,主要为来往的送信人员提供食宿以及更换马匹。

到了清代的时候,驿站也开始为赶考的学子们服务,很多举人要到北京参加科举,就可以提前到户籍所在的省布政使处申请一部分资金和一个火牌,这就是身份证明。

图片:设置的驿站剧照

在赶考的途中出示火牌就可以在驿站租用马车,这种马车上有“礼部会试”的专属标志,在当年也算是很风光的一件事,所谓“公车上书”的典故也就是这么来的,另外,古代的驿站一般每隔二十里设置一个,所有的开支也都由朝廷和地方官府分担。

文章作者:大慧

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!




免责声明:
声明:本网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以用户投稿、用户转载内容为主,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,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。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。电话:400-889-6653;邮箱:Service@webmeng.net。本站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或转载时需注明出处:Webmeng.net 免费建站
您好!没有相关评论,请您浏览其它内容!
发表主题 回复主题
« 返回列表上一主题下一主题

限100 字节
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,可以用”恢复数据”来恢复帖子内容
 

验证问题: 搜寻云提供的什么服务? 正确答案:云服务器
上一个 下一个